找到相关内容161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达摩《易筋经》论考

    终究与家拳术不同。此处征引张紫阳丹法,下文又谈呼吸吐纳、存想、咽津等,但事实上道教讲这些,是要人养结、修真登仙。《易筋经》虽用其法,却并不是要让人成仙。所以说它仍然是与道教功法不甚相同的。  ...仙秘径者,但炼之法,大兴于宋元,尤其北派全真教均为出家道士,焉能以阴阳采捕或房中征战为说?故丹家说龙虎交媾、阴阳配合,主要乃是一身气而说。即使是东派男女双修,亦与房战采捕者不同。《易筋经》不知此...

    龚鹏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5363414.html
  • 任继愈:汉唐佛教思想论集(3)

    趣,愿诸贤圣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,疗治众  病除饥渴。常得经行修诸禅,愿得深山寂静处,足神  丹药修此愿。籍外丹力修,欲安众生先自安。  己身有缚,能解他缚,无有是处。”慧思在《誓愿文》中反复提到神仙、芝草、,显然吸取了道教的一些内容,但他的根本立场还是为了宣扬佛教宗教原理。据记载,他的禅定的观点“多用随意安乐行”。据《高僧传》的记载,他的禅定的原则是:  “自观察:我今病者,皆从业生,业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0764792.html
  • 《元气论》对佛教缘起论的融会

    论》中出现了许多类似后代学的因素,较之前辈在认识与具体操作上,具有明显的进步,但气息调冶仅被作者视为致道之方,认为必须服务于心灵明觉这一根本,才有意义。作者坚信,如果能够使自我存在状态与本质存在...,同实现自我的终极人生理想,与宇宙实在的内在关系。以此认识衡量道教思想的发展,《元气论》是道教理论与实践开始走向真正同一的标志,直接开启了未来学的前进方向。  四  学者们普遍承认,佛教传入华夏后...

    强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3768967.html
  • 宋辽金夏宗教史之金代佛教的延续与道教的鼎革

    宫观亦被兵燹,符箓派在民众心目中已威信扫地,复兴道教必须在发展方向上作重要调整。   再次,传统的丹鼎派道教,在唐宋之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。外丹之道行不通,钟离权、吕洞宾、陈抟、张伯端等人转而开发。特别是北宋陈抟的《无极图》和张伯端的《悟真篇》,对内理论与功法都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发挥,为丹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两宋之际曾■撰《道枢》一书,所记道教炼养方法,言丹者占去大半。特别是修炼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50882972.html
  • 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

    hellip;为护法故求长寿命,愿诸贤圣佐助我。得好灵芝及神丹!……足神丹药修此愿,借外丹力修!”(《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》)一代名僧,居然也要大“修...

    郭朋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9500784780.html
  • 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——以禅、丹道与密为主

    所谓道之奥妙,不待外求,即具备在此身中。道家学修炼,不出精、气、神三宝。有所谓修命功与修性功。性,指神;命,指气(气)。命功,以生理(包括精、气)为主,故注重元精(先天的精)与元气(先天的气)。...拳家三宝,精气神存亡之机,生命之本。”又云:“有所本,外自然强;失所恃,徒具外壮。”太极拳既称为家拳,自不外于之学。而斯三者,皆藏于后天精气神之中,为常人所不知。必借虚静、涵养、温煦、烹炼乃能...

    熊琬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2888955.html
  • 略论道佛二教的相互融摄

    的哲学,却仍然没有动用印度佛教的因明逻辑方式,尤其是没有采纳佛教的立破辨术,道家、道教原先的非逻辑特性并无根本改变,而且随着学说的兴起发展,隋唐形成的辨思哲学没有沿着辨思的方向继续发展,而是服务并融铸在内学说中,进一步朝着“契思”与神秘主义方面发展了,其结果仍然是寓辨于不辨之中,这是道教在与佛教徒的论辩中总是“辩”不过佛教徒的一个基本原因。  三、佛教摄取了道教的思维方式  佛教在魏晋时期,...

    杨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4740774.html
  • 试论佛、道、儒的冲突与调和对禅宗思想的影响

    的制度建立自己的清规。从教规方面说,吸收佛教的戒律(如“五戒”之类);从教仪方面看,有所谓“奉道受戒仪”、“求愿仪”、“三会仪”等。并且禅宗的禅法与道教学互相融摄,因此有“近世以禅为性宗,道为命宗...

    李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3848853.html
  • 太虚、陈撄宁与佛、道两家的现代化

    理论与方法,改革传统的学等方面都作了开拓性的工作,对道教的现代化特别是对今天道教界提出的“生活道教”有着历史性的启发作用。  何谓“生活道教”,其倡导者张继禹道长说:“‘生活道教’就是要在爱国爱教...影响。民国时期,佛教界正是在太虚和尚改革佛教的号召下,铸佛学真义,外融新学思潮,契理契机,应机说法,初步建立了富有时代文化特点的“人间佛教”新模式。中国佛教因而走出寺庙,由寂静的山林步入丰富而复杂的...

    刘延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2051301.html
  • 身心不二的佛教健康观

    健身、祛疾治病的切实开示。古德强调“身安则道隆”。诸家禅法,皆以调身调息为坐禅之初必须注意的要点,密乘无上瑜伽对修身炼气更为重视,有似道教之“性命双修”。 心识虽然为主为枢...期限或在一定期限的生存。命、煖、寿三者为活的生命机体最为重要的因素,属于人类等众生的肉体或生理机能范畴。心、识为心理机能,识或指阿陀那识、阿赖耶识。上面两段经文都说明身心相互依存,一体不二,而“命随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4052708.html